特别报道

生态立县,“有机”可循

发布时间:2013-02-07所属期数:2012.6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Fenggang

文、图/阳平坚 徐仙萍 韩佳蕊 李玉照 翟紫含 阳志红

  青年是世界的未来和希望。未来世界建设成功与否,其命运掌握在青年的手上。在一个人的青年时期,你会做什么?创业、工作、读研还是出国进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着力为发展提供永续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宣传绿色发展理念已成为我们青年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与光荣使命。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持续增长的中国经济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建设更好的生态文明成为一个日益升温的话题。从内涵看,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是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是要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二是要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三是要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把绿色发展的种子播撒到西部

  祖国西部是一片美丽的净土,在这里,绿色的山水将自然的纯净展现得淋漓尽致。如何在这美丽的田园山水之间寻求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还是我们青年人苦苦思考的问题,但是我们坚信,新时代青年肩负绿色使命,在广阔的西部地区,青年可大有作为。1999年,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便开始践行“生态富县,绿色发展”的理念,旨在寻求百姓富裕的同时不破坏生态环境。十余年过后,凤冈县在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的同时,还依托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大学环境公共政策研究社等资源,进行生态县建设的进一步规划,从而形成了集绿色、有机、公平贸易于一体的“凤冈农业发展模式”。10月25日,北京大学环境公共政策研究社一行6人开始了“深入凤冈,落实公平贸易”的宣传培训活动。

  从贵阳到凤冈,车子一路颠簸,那个传说中的凤冈迟迟望不到头。一路上我们都在思考着一个问题:这么一个交通闭塞、信息闭塞的地方,有机种植、生态这些词是如何进入当地官员和老百姓意识中的?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几人进入了凤冈,接下来的几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凤冈县自1999年以来在发展生态文明,绿色产业的种种困难与坚持。十年前的凤冈,因贫困而干群关系紧张;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而无法发展工业,天然的一些劣势使得凤冈经济十分落后。十年后的今天,在全县的努力下,生态文明之花盛开,虽然GDP产值相对落后,但是人均GDP值早已是贵州省领先水平。干群关系和睦,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从选择生态立县,到是多年的坚守深深感动着我们。“为什么没有借鉴其它地方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为什么不发展重工业?”我们忍不住提出了这个问题,当地人的答案只有四个字——穷则思变。当初选择有机种植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这个地方交通不便,招商引资也没有成效,反倒使得这个地方生态环境比较好,而当时的县委书记又对有机农业比较有研究,于是开始尝试打“生态牌”,逐渐培养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有机产业,随着先试水的人获得了好处,后面的人也开始跟随搞起了生态种植和养殖,包括有机茶、大米、娃娃鱼、花卉,甚至延伸至第三产业的生态旅游。在此,市场的杠杆作用又一次体现出来。身为肩负绿色发展使命的青年人,我们倍感压力却又充满信心;身为一个将促进社会发展作为自己责任的北大人,我们倍感荣耀。

“公平贸易”培训

  公平贸易(Fair-trade)的概念最初由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提出,实施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或手工业劳动人群。公平贸易致力于拉近消费者同生产者之间的距离,建立两者之间最直接的联系。比起传统的生产与贸易方式,公平贸易可以使生产者从产品销售中获得更多的收益,确保生产者不受农产品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并获得最低保障价格。同时,公平贸易组织每年拨出相应的款项用来资助生产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开始对所采购的商品有一定的认识,包括商品的产地、生产标准、质量等,从而正确运用消费者的选择权,间接帮助弱势生产者。总的说来,公平贸易可以通过经济保障、提倡社会公义、有效环保措施等来保护人权,消除传统国际贸易对弱势生产者的负面影响。公平贸易组织与生产者建立伙伴关系,主要协助他们发展谋生技术和提高生产能力,让他们在国际贸易中站在一个更有利的位置,以便能更好地操控自己的生计。确保生产者享有更公平的贸易条件,能直接增加收入并令产品获得市场准入。公平贸易除了保证一个最低的产品价格外,其标签制度所保证的额外收入,能令生产协作组织改善成员的社会、经济及环境条件。


  我们此次培训,共计两场,目的是为了将这惠及农民的理念广为宣传,动员农民自身的积极性。。第一场培训是在浪竹公司的陈总家里,七八个农户围绕着一个桌子坐着,我们进屋时他们正在打扑克牌,边抽烟边喝茶。我们在旁边的一个类似于暖炕的桌边坐下,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和大家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显得比较亲切和顺畅。

  事实上,农民在搞清楚公平贸易最终会是他们受益之后,对这个概念是很欢迎的,尽管他们不一定就对这个标准体系能够有清晰认识,而且,这个标准其实更直接的对象是合作社和公司,农户关注更多的是跟他们实际利益挂钩的部分,因而他们的态度基本就是“只要公司好了,他们也就好了”,这也让人感受到为什么基层农民的权利意识和公民意识很难唤醒。

  对于公司来说,虽然经营者明白这对他们可能有所帮助,但是心底仍存有一丝的担忧,具体说就是对销路和收益的担忧。他们已经获得有机认证,而且需要支付很高的认证费用。市场上不断有以假乱真的情况,并且他们真正按照有机种植时成本更高,产量下降。对公司而言,他们也需要将有机这张名片亮出来,在市场取得认可才能得到切实收益。所以,对于公平贸易认证,他们也在担心认证之后的销路。这其实是对我们的一种期望,我们也因此有了更大压力。帮助他们取得认证也将是一个漫长和艰难的过程。另一方面,公平贸易产品的销路又是他们没有太大优势的,这其实也是我们的一种压力。我们能够做的或许可以是对公平贸易概念的公众教育,让更多人知道公平贸易理念,倡导“用消费来改变世界”。

凤冈一行的感想

从凤冈之行看社团发展与青年使命

  作为北大的学生,在参与此项目之前,我们都一直感觉自己的人生理想是悬在空中、飘忽无根的。我们希望自己能切切实实为解决农民问题、改变中国农业面貌做些踏实的努力,但是又深深地被“这不是一己之力便能实现的愿望”这一实际情况而搓杀。在加入到北大环境公共政策研究社,同学们在了解到公平贸易的概念,有意学习了相关案例,特别是经历了此次凤冈之行的实地学习之后,唯一想说的是:我们终于找到了让理想站在地上的感觉。

角色定位与分工

  当我们坐在汽车里愤恨于污浊的空气时,当我们日日为吃到劣质食品而担惊受怕时,或许,我们应该意识到,万物的轮回总是如此公平,现在到了人类为自己的行为埋单的时候了。在“生态治县”的理念下,当地无论是从政府、办事人员还是商人、农户,都在踏实地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努力。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和大力宣传为“资源引进来,产品走出去”而忙,办事人员为“精神传达到位,技术服务到家”而忙,商人为“拓宽销售方式和渠道”而忙,农户为“保质保量搞生产”而忙。诚然,积极的每一方都必然有相应的利益存在,但是,值得敬佩的是,这里的商人和农户没有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放松质量。纵然他们有坚守了多年有机茶生产却不见明显效益的无奈,但是,你会发现,比起那些可见的利益,他们更为自己守着的这片净土而骄傲,坐拥天然资源带给他们的满足感远远超过了以污染环境赚取金钱的快乐。

责任与使命并存

  无论从公平贸易的角度为乡亲们讲解其将得到的福利,还是在以一名学生的身份向公司解释相关标准及要求,头脑中都会有一句话不断地重复出现,便是“责任与使命并存”。乡亲们要想获得返利,必须首要确保产品的生产源头无害化;公司要想取得认证、通过不定期审查,必须时刻保证管理过程的人性化、资金使用的公开透明以及安全教育的到位。所以,利益和责任是相互依存的。当然,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说,尽管我们竭尽全力用平实的语言向茶农们阐释“公平贸易”这一陌生概念,但是更多淳朴的乡亲们似乎就是来凑个热闹。如何让新理念深入民心绝非易事,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机遇与挑战同在

  此次凤冈县有仙人岭和浪竹两家茶庄首先提出进行公平贸易认证,若成功,便在贵州省是首家。对公司来说,能有此先见实属难得,这是机遇,更是挑战。同样,我研究社能够有幸承接这个项目,是一个锻炼机遇,也将面对种种出其不意的问题和挑战。比如交流的过程中,有记者指出我们没有考虑到培训对象的特点,用过于书面的语言进行讲解导致农民们可能听不懂。所以从自身,我们一定要踏实做足功课、搞好研究,做到把公平贸易的各项要求摸清、弄透,针对不同的群体有相应的解释。站在农民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从他们的理解能力来遣词用句。

致谢

  感谢凤冈县和宣教中心的推动,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自然是隐形的财富,生态文明,生态建设可以将自然的这种隐性显性化,感受到凤冈生态化的可能性与进程;维护生态多样性和环境多样性,这是现代化进程中可能被毁坏的,但是凤冈长时间的经验可以验证一个说法,生态文明、生态友好是发展经济的潜力和动力,但需要有政府等进行挖掘,保护生态和保护环境是改善贫困人民的最有效的方式。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环境公共政策研究社

相关新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