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

落实科学发展观 探索环保新道路

发布时间:2009-01-14所属期数:2008.6

    Implement Concep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Explore New Wa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文/ 周生贤 环境保护部部长

    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寓意深远,博大精深。全国环保系统要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真谛,在认识上有新突破,实践上有新探索,工作上有新进展,做到真信、真学、真用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保道路。

一、进一步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科学真理和行动指南。

    第一,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政治信仰来追求。政治信仰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决定政治立场,关系到一个人的精神支柱。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信仰性,是我们以坚定的政治信念对科学发展观的一种信服和尊崇,是我们依托现实、憧憬未来的坚定信心,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灵魂和方向。它关乎着我们共产党人的认识、情感和意识,是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种系统的精神追求,表达了我们在精神需求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容置疑的确信和认定。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政治信仰,必须深刻认识三个问题:一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社会进步的旗帜,是实现民富国强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唯一正确抉择;二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唯一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领导核心。在当今世界各种思潮的激荡中,坚定不移地树立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政治追求,理直气壮地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和信念支柱;三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掌权执政完全是为了替百姓做事,是为了让人民过上越来越好的日子,而不能为个人谋取特殊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形色色的利益诱惑面前,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党忠诚、为党分忧,对民尽责、为民奉献。

    第二,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真理来坚持。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社会发展具有的必然要求、必然趋势、必然规律。科学发展观的真理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飞跃;二是坚持了人民是历史主体的观念,强调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应是人的全面发展;三是坚持了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观点,强调了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四是坚持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的原理,强调了发展的可持续性。这些都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本质和基本趋势的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能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指导实践,关键在于它的真理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真理来坚持,就应当自觉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按照事物本来面目认识事物,从而让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内涵和要求在头脑中深深扎根,作为指导和推动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和动力源泉。

    第三,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行动指南来践行。行动指南是对人们行动的引导和规范。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行动指南,因为它是源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又对这种实践发挥重要作用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设定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提供了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是各项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把科学发展观作为行动指南,重在落实,贵在执行。要转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善于用科学的、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积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使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新变化新气象。

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大成果,就是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为五大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为了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与自然的突出矛盾提出来的,是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

    (一)进一步认识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文明既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把人与人的和谐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从人类文明发展形态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形态的一次飞跃。如果在实现后工业化以后再来建设生态文明,那么在实现工业文明的进程中,必然要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在这个方面,发达国家已经有过血的教训。即使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虽然发达国家的生产方式有了显著进步,但产品大量消费、废物大量丢弃的消费模式依然存在,不仅严重阻碍了生态文明的进程,而且会阻碍既定目标的实现,埋没甚至毁坏已取得的发展成果。同时,这种高消费的生活是建立在污染转移的基础上,是以加重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环境负担、损害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为代价的,是不可持续的。

    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资源禀赋、区域环境的差异,曾经促使欧洲和亚洲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这是外因在发挥作用。蒸汽机率先在欧洲发明,推动欧洲最早开始工业革命,这是内因在产生效果。当今世界,我国以9%的世界耕地、6%的可更新水资源、4%的森林资源养活22%的人口,推进着前所未有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资源和环境压力史无前例,这是加快文明转型的巨大压力。我国在总结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科学判断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适时提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并形成五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总体布局,这是探索新的发展道路的强大动力。在工业文明的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包括工业文明的内涵,也体现生态文明的进步理念;既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所在,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有益尝试。正如社会主义革命没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而是在帝国主义统治薄弱的不发达国家打开链条那样,生态文明也不可能在发达国家的文明进程中率先实现,中国的积极探索必将成为全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

    (二)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环境文化是世界文化的发展潮流,中国环境文化是对世界环保理念的吸收和创新。我国有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论底蕴,宣传生态文明必须将弘扬传统文化与提倡环境文化相结合。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着生态经济建设的重点不仅在消费领域,而且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集中在生产领域,建设的原则应当是以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我国复杂多样、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要求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应该更加珍爱自然,更加关心自然,更加尊重自然。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的特征:一是从生产领域看,要立足于以第二产业为主体、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实,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生态化改造工业化,建立高效的生态工业体系和集约型的生态农业体系;二是从消费领域看,要坚决反对奢侈消费,提倡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三是从城市化发展看,要以节水、节能、节地、节约资源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前提,建立紧凑型的城市和城镇体系;四是从空间布局看,要根据东中西三大地带、大江大河西水东流、多丘陵山地和西部地区生态脆弱的环境特征,建立维护全国环境安全的产业空间布局体系。

    (三)当前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任务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一要努力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方式,主动选择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率的生产生活方式,努力把经济开发活动控制在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要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建设,健全和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和严格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法律和政策。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对节能产业和环保产业的投入,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减少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四要重点搞好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让江河湖海得以休养生息、恢复生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切实加大环境管理力度,坚决将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下来;要尊重自然规律,用人文关怀治水治污,唤起群众珍爱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伟大觉醒。

三、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保道路

    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崭新的伟大事业,为人

相关新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