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报告

地球生命力报告 2010(上)生物多样性,生态承载力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1-10-20所属期数:2011.1
 
 内容提要

  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

  -这一年中人们发现了很多新物种,但是也有更多的老虎被圈养而不是在野外生存(WWF)

  -这一年中,亚洲太平洋地区34%的公司首席执政官、拉丁美洲53%的公司首席执政官表示了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对他们商业增长前景影响的关注,而西欧只有18%的公司首席执政官对此表示了关注(PwC, 2010)

  -这一年中有18亿人在使用网络,但是还有10亿人仍然没有足够的淡水(WWF)

  这一年,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同样受到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就在这一年人类要对千年发展目标进行重新审视。这使得WWF地球生命力报告第八版的出版尤为及时。本报告扩充了指标体系,记载了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和人类对自然资源消耗的动态变化,并且探讨了这些变化对未来人类健康、财富和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

  目前,已经有大量的指标用来衡量生物多样性状态、生物多样性所承受的压力以及人类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Butchart, S.H.M. etal. 2010; CBD, 2010)。其中一种长期对全球生物多样性进行衡量的方法是地球生命力指数,它呈现了自从1998年地球生命力报告首次出版以来到现在,全球生物多样性连贯的,完整的变化趋势:自1970年至2007年间,全球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了近30%(图1)。热带和温带物种种群的变化趋势差异明显:热带的地球生命力指数下降了60%,而温带的地球生命力指数增加了将近30%。这一差异反映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和时间不同,以及所导致的热带和温带地区栖息地丧失的差异。自1970年以来,温带的地球生命力指数的上升,可能是因为它起始于一个相对较低的基础。污染的控制、废弃物的管理、空气和水质量的改善、森林覆盖率的增大、以及/或者在某些区域环保力度的加大,使得温带物种种群得到了恢复,由此导致温带地球生命力指数上升。相反,热带地球生命力指数的下降可能是因为它起始于一个相对较高的基础,它反映了自1970年以来,热带生态系统一直在发生的大规模改变,这些改变完全超过了任何保护措施所带来的积极效应。

1.5年

人类2007年一年消耗的资源需要地球1.5年的时间再生


  生态足迹指的是用来提供人类使用的可再生资源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和水域面积,并且包括建设用地和吸收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用地。它常用作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需求的指标。它呈现出了一致的变化趋势:即持续的增长趋势(图2)。根据截至2007年的最新数据,人类的生态足迹超过了地球生态承载力的50%。生态承载力是指具有生物生产力的能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的陆地和水域面积的总和。总体上,自1966年以来,人类的生态足迹已经增长了1倍。生态耗竭速度的增长主要是因为碳足迹的增长。自1961年以来,碳足迹已经增长了11倍,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增长发生在自1998年(地球生命力报告首次出版)以后。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同样的生态足迹,不同国家之间的差距很大,尤其是处于不同经济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因此,本报告首次从总量和组成结构两个方面研究了不同政治地域之间生态足迹随着时间变化的差异。

  水足迹提供了另外一种衡量人类对可再生资源需求的工具。目前,世界上71个国家正在面临着蓝水压力——即人类需要利用的但不能再生的水资源——其中几乎2/3的国家处于中度和严重用水压力之下。这对生态系统的健康、食物的生产和人类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有可能由于气候变化而进一步恶化。

  地球生命力指数、生态足迹和水足迹监测了生态系统健康和人类对生态系统需求的变化,但是不能提供任何关于生态系统服务状态的信息。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利益。本次地球生命力报告首次包括了两个目前为止发展最成熟的衡量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的指标:陆地生态系统碳沉积量和淡水供给量。尽管这些指标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但是它们仍然清楚地表明了对自然的保护除了出于对生物多样性本身利益的考虑外,更是出于对人类自身利益的考虑。

  上一版报告已经对发展和生态足迹的关系进行研究,基于生态承载力和人类发展指数的可持续发展最低标准已经被定义。这一分析表明,尽管人们面临严峻的挑战,但是事实上所有的国家都有可能达到这些标准。

  本报告第一次通过国家收入来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强调了低收入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已经达到了警戒程度。这对这些国家的国民有着深远的意义:尽管所有人类都要依靠生态系统服务获得福祉,但环境退化对最贫穷和最弱势人群的影响最直接。由于缺少干净的水源、土地、足够的食物、能源和材料,他们没有办法脱离贫穷走向繁荣。

  结束生态超载是保证生态系统持续提供生态服务、保障未来人类的健康、财富和生活的必要条件。本报告运用全球足迹网络开发的足迹情景计算器,用各种基于资源消耗、土地利用和生产力相关的一些参数勾画未来情景。在“一切照常”的情景下,测试前景非常黯淡:即使按照联合国对人口增长、资源消耗和气候变化最乐观的预测,到2030年,人类将需要2个地球以吸收排放的CO2并满足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另一个“替代情景”基于不同食品消耗和能源构成模式,此情景表明及时采取行动将有可能填补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差距——以及由此可能面临的一些困境和必须要做出的决策。

  本报告所表达的信息仅仅是一个开始。为了保障人类在充满变数的未来之中的生存安全,政府、企业和个人需要尽快将以上的事实和数据转化为实际行动和政策——并预见到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机遇和挑战。只有意识到自然在维持人类健康和生活中所起的核心作用,人类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

71

世界上71个国家正在面临着蓝水压力

2

到2030年,人类将需要2个地球来吸收排放的CO2并满足对自然资源的需求

简介

  地球上生命的丰富和辉煌是一个真正的奇迹。这种生物多样性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一起构成了复杂的、互相关联的生态系统和栖息地,而正是这种生态系统和栖息地为所有生命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各种生态服务(见下面的方框:生态系统服务)。尽管科技可以替代某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并且可以缓冲一些生态系统服务的退化,但是大部分是不可替代的。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中得到的利益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2005),包括:

  -供给服务: 直接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物品(比如,食物、药品、木材、纤维、生物燃料)。

  -调节服务: 通过自然调节过程得到的利益(比如,水过滤、废弃物的分解、气候调节、作物授粉、某些人类疾病的调节)。

  -支持服务: 所有其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所必需的基本生态功能和过程(比如,营养循环、光合作用、土壤形成)。

  -文化服务: 人类从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效益 (比如,娱乐、美学价值和精神价值)。


  人类所有的活动都离不开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但是也会给支持生态系统服务的生物多样性带来压力(图3)。直接压力有五大方面:

  -生境丧失、改变和分割化: 指耕地、水产养殖用地、商业或者城市用地的转化;修筑堤坝以及其他因灌溉导致的河流系统的变化;水力发电或者水流调节;以及破坏性的捕鱼行为。

  -野生物种的过度捕猎: 以超过种群繁殖速率的速度捕获动植物,来获得食物、材料或者药品。

  -污染: 主要来自农业以及水产养殖业中过量使用的杀虫剂;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矿业废弃物。

  -气候变化: 主要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过度采伐以及工业活动导致的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

  -物种入侵:人为或者偶然引进的物种成为当地土著物种的竞争者、捕食者或者寄生者。

5

生物多样性面临着5种威胁

  在很大程度上,以上的威胁来自于人类对食物、水、能源和材料的需求,以及对城镇和基础设施占用空间的需求。这些需求主要由一些关键的部门来满足:农业、林业、渔业、矿业、工业、水和能源。这些部门一起构成了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间接驱动因素。他们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程度大小由以下三方面的因素决定:消费者或者人口数量;人均消费量;以及自然资源转化为物品和服务的效率。生物多样性丧失会导致生态系统处于高压状态或者发生退化,直至生态系统的崩溃。这威胁着生态系统服务的持续供给,反过来又威胁着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康。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依赖所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的丧失 ,严重威胁着地球上所有人类未来的生活和发展。

相关新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