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新闻

全球气候进入“紧急状态”了吗?

发布时间:2013-10-14

  2019年年末,《牛津词典》公布了2019年的年度词汇——“气候紧急状态”(Climate Emergency),这一词汇的使用率在2019年增加了100倍。
  在2019年之前,人们更多的用“紧急状态”形容个人相关层面的问题,比如健康、医院与家庭。但去年,《牛津字典》 指出“气候”成为了与“紧急状态”最常出现的组合,是第二常出现组合“健康紧急状态”的3倍。
  2019年气候变化的影响使许多国家和城市宣布进入了气候紧急状态,如英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2020年1月3日,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公布的“2019年国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总结了过去一年出现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很多都是“历史之最”,例如:2019年6月,欧洲平均气温较1910-2000年同期偏高2.93℃,为1910年以来同期最高;澳大利亚春季(2019年9-11月),全国平均降水量27.4毫米,为1900年以来同期最少;高温少雨导致澳大利亚发生长达4个月的跨年大火,过火面积超过1000万公顷。


2020年1月8日,志愿者发现因为澳大利亚山火受伤的袋鼠。据报道,这次山火使超过5亿的动物丧生 @绿色和平

  2019年底全球将近200个国家齐聚西班牙马德里参与一年一度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商讨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大会的口号是“现在就行动”(Time for Action)。马德里的街头和地铁上贴满了关于“气候紧急状态”的标语,大标语上写着“这不是气候变化,这是气候紧急状态(Don’t call it change, call it a climate emergency)”。
  全球的气候变化真的已经上升到“紧急状态”了吗?


2019年8月,亚马孙森林大火@绿色和平

 

最新的气候科学
  2018-2019年,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邀请的全球上千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发布了3本“特别报告”——《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气候变化和土地特别报告》和《 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3本特别报告聚焦气候变化危机对全球的影响,证实了气候变化已经给海洋、冰川、土地、农业、人文以及社会经济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失。
  《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决策者摘要显示:目前全球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已经升高了1℃,升温1.5℃对自然和人类系统构成的风险要远低于升温2℃。如果将温升控制在1.5℃之内,全球4.2亿人口将会免于频繁的极端高温热浪天气;由于气候变化而面临水资源短缺的人口将减少50%。
  绿色和平全球总干事詹妮弗·摩根(Jennifer Morgan)说:“2019年,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无处不在,它比我们的想象来得更猛烈、更迅速。政策制定者只有相信气候科学,齐心协力才能给我们的未来找到出路。”
  2019年欧洲破多年历史记录的极端高温,美国经历了500多次龙卷风天气,澳大利亚和亚马孙的森林火灾都发生在地球的另一端,但气候变化对中国是否也会带来影响?
  刚刚过去的2019年12月,在马德里联合国气候大会中国角“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主题边会上,几位参与报告编写的专家指出,气候变化整体上对中国区域影响弊大于利。
  目前仍在编制过程中的《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1900年以来中国气温升高趋势在1.3 ℃ -1.7 ℃ /100年之间,1960年代以来增暖速度达到0.27℃ /10年,增温幅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1961年以来,中国区域极端高温天气显著增多,热浪频率增大,平均年极端高温升温趋势为0.21℃ /10年。
  与此同时,1980年以来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也高于全球海平面上升平均水平。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近海变化幅度和速率均高于全球海洋平均。
  气候变化正对全球气候系统造成显著的影响。不断增长的温室气体浓度导致“发烧”的气候变得愈加不稳定。海平面加速上升,高温热浪、风暴潮、干旱、冰川消退等关键的气候变化指标日益凸显,深刻影响着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人类健康和福祉,其中普通人感受最明显的就是极端天气的增加。


气候变化下极端天气增强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气候变化导致了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强度、空间范围、延续时间,乃至发生时点的显著变化。21世纪的前两个十年记录了气候变化极端事件的影响正在以几何级数扩大。相比20世纪,“极端性”已经成为气候变化影响的突出特征。气候变化不仅是传统认知中“未来的故事”和“后代的福祉”,而且是切实影响当下每一个人的全球性灾害。
  《WMO全球气候状况临时声明》显示,“焖烧”成为21世纪10年代的代名词,2010-2019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在最近的5年(2015-2019年)里,热浪已经成为全球最致命的气象灾害,2019年的夏天成为北半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夏季,多个国家和区域的最高气温记录被刷新。
  中国气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1-8月,全国平均高温日数达到15.6天,比常年同期偏多5.8天。2019年7月26日的高温热浪席卷了中国南北331万平方公里面积,波及8亿人口,27个省(区、市)出现了35℃以上的高温天气。就连处在雪域高原的拉萨也不能幸免。2019年6月底,由于连续5天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22℃,拉萨出现了自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一个夏天。
  气候变化对降水也有显著的影响,并且在洪涝和干旱两个极端都表现出突出的变化。一方面是部分城市“年年看海”,另一方面则是干旱灾害的频频发生。2019年夏季,中国多地出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并且由此引发了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江西、广东、广西等省(区)在多轮暴雨洪涝叠加影响下出现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与此相对的是原本应该丰泽水美的黄淮、江淮、西南等地区的干旱持续数月,出现了几十年一遇的严重干旱灾情。
  2019年春夏,云南全省出现严重旱情。5月1-21日,全省平均降水量仅为6.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88.6%,为历史同期最少,云南全省20.3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出现了重旱。在春夏之交,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干旱导致云南省1212.05万亩作物受灾,21.39万亩作物绝收。
  鱼米之乡的江苏在2019年春夏之交也出现了严重的连旱,淮河流域的江苏苏北地区遭遇了60年一遇的气象干旱,洪泽湖和微山湖水位纷纷降至死水位以下。8月下旬到秋季,江苏全省的干旱少雨状况并未减轻,全省平均降水量仅为127毫米,比常年同期减少4成,淮北地区的降水量是1951年以来第三低。
  江西省更是遭遇了暴雨洪涝灾害和严重旱灾的双重打击。2019年6月江西因洪涝灾害导致260余万人受灾,235.5万亩农作物绝收。从7月下旬到10月初,江西又遭遇了严重干旱,全省平均降雨量仅为96mm,是历史同期最少,重旱以上面积占全省面积的95.8%。
  水深火热的2019年已经过去,留下的是数百万受灾群众,数千公顷的农作物受损,和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由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在过去的10年中加速增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均显著上升。更为可怕的是,如果温室气体排放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在未来我们或许会遭受到比2019年更为严重的灾害损失。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在“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主题边会上表示:“中国气候系统的各要素正在快速变暖,未来还将继续加速,极端事件的强度和频率都在增强。气候系统新的变化特点对中国的适应和减缓都提出了挑战。”
全面提升应对气候变化风险能力


2019年底,智利经历了45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 @绿色和平

  气候变化的巨大风险,已经对人类健康、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全面提升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能力已经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诉求。
  减缓是从源头解决导致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中国于2015年提交了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DC),提出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的减排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意味着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深度转型,从以往依赖煤炭的能源消费结构逐步转向清洁能源。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和装机大国。截至2019年9月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已经达到7.64亿千瓦,其中风电和光伏装机合计达到3.88亿千瓦。工业制造、城市建设等领域的低碳转型发展正在加速推进。碳排放交易、绿色金融、气候投融资等新市场机制的落地将为加速中国达峰目标的提前实现提供助力。减缓方面的有力措施使得中国提前实现了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
  随着气候变化风险上升,如何解决人类正在面临的气候灾害,减少损失也已成为政府、企业和公众需要积极面对的问题,适应气候变化需要长效的战略规划。2013年,中国首次发布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提出要显著增强适应气候变化风险的能力,明显降低气候敏感领域、地区和人群面对风险的脆弱性。
  在气候灾害的风险防控及预警、农业应对灾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适应技术发展、韧性城市规划及建设等领域都取得长足的进步。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许吟隆研究员表示:“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这种变化导致用之前的时间尺度‘十年一遇’‘百年一遇’来预测灾害的发生不再适用。许多极端事件已经开始常态化。应急式的灾害处置只能短期内减少灾害的损失,只有建立长期的适应战略,全面提高社会经济系统的韧性,才能够适应不断加剧的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
  实现把温升控制在1.5℃以下的契机转瞬即逝。不管全球气候有没有进入“紧急状态”,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已经敲响了气候危机的警钟。为了全人类共同的福祉,气候变化减缓、适应等应对工作虽然任重道远,但却无法回避、势在必行。

 

■文 / 刘君言 李朝 关司琪
作者单位:绿色和平


  

相关新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