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约5500年前,也就是中国古代文明孕育时期,地球气候突然变冷。这次气候转变与中国文明起源在时间上的一致性暗示着它们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在接受采访时说,距今5500年前后,全球发生了一次气候突变,太阳活动和地球轨道等因素使平均气温下降2至3度。
这一时期,中国西部天山冰川发生冰进;黄土高原关中盆地古土壤发育中断;耐寒的云杉在今天的北京地区生长繁盛。
考古发现则证明,这时中华大地上社会正酝酿着变革。社会群体内部开始出现贫富分化和社会地位的分化。考古遗存中出现中心聚落和贵族墓葬。随葬武器成为时尚,表明战争开始成为经常性的社会现象,城堡也随之出现。考古学家认为这些都是文明诞生的信号。
对此,北京大学城市环境学系博士后吴文祥解释说:“气候突变直接导致粮食减产,大大增加了人口与资源间的矛盾。史前中国掀起了一次由四周向中心地带,从高地向适合居住的低地迁徙的移民浪潮。对资源的瓜分使社会矛盾激化,私有观念产生。为祈求风调雨顺,原始宗教开始形成。”
但他说:“这一气候转变还不足以对人类活动产生严重影响,大体环境依然适宜人类发展。气候环境的影响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但不起决定作用。”专家还发现,气候突变并不总能促进文明发展,有时却是毁灭性的打击。如距今4000年前,地球气温再次大幅下降,国外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导致古埃及、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等世界古文明衰落的主要原因。而中国流传了很多关于这一时期大洪水的传说。
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说,4000年前的洪水导致了长江下游和黄河下游的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没落。“当时黄河和长江下游,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变为一片汪洋,原有的发达的龙山、良渚文化的种种设施顷刻便被摧毁,农耕田也常年被淹,无法生产,更谈不上文明发展了。”吴文祥说,这些文化迅速衰退的同时,夏文化却在这次气候突变中崛起,开创了中国第一个朝代,这其中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许多科学家都关注到气候变化与人类文明演进之间的关系,他们推测剧烈波动的气候环境有利于人类自身的优胜劣汰。
中国正在进行的古代文明探源工程将环境的变迁与文明的演进作为一项重要课题。科学家们正尝试从古地层、冰芯和花粉化石中进一步探寻环境与文明诞生的奥秘。
科学时报电子版2月12日